中國現在已開發十幾種建筑機器人的建造工藝,就工藝來說,主要是針對藝人的獨特技能。比如像香山幫(蘇州香山地區的木匠,人稱“香山幫匠人”,這樣的匠人,能做出很精細的木雕,木竹編的藝人,可以做精細的竹編,還有能砌磚的很好的工人,或者電焊很好的電焊工人。現在我們正試圖用所有的機器人來代替這些工藝。像焊接,機器的焊接可以在全天候情況下完成非常精準的金屬焊接工作。像編織,用機器來實現塑料的編織,碳纖維的編織,甚至也可以實現竹子的編織。只要它能夠用一種邏輯算法程序來概括,那么機器都可以實現。
現在有很多種工藝已經實現了一種升級。升級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個是磚構,我們在上海“池社”已經有現場機器人砌筑的這個項目,這是一個位于徐匯濱江的已建成項目。第二個是木構,也很成熟了,我們在蘇大太湖邊上做了“蘇州園博會”的一個展館,實現了45米跨度的空間雙曲面網殼木構。機器人加工木構件,在成都的竹里項目中到實現。這個項目52天完成了所有建筑結構以及景觀,是一個高速推進的項目。
木材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建筑材料之一,展出了極大的建筑需求的可能性,憑借計算機設計的創新,數字建造已經在材料科技上迅速提升了木頭作為運用材料的范圍。通過數字化的預制技術以及機械臂的精準組裝來探索復雜的幾何木結構形式。無論是曲面還是桿件,支撐整個結構的永遠是桿件的骨架本身。